当前位置:首页五险学习养老

社保丧葬费抚恤金,社会保险抚恤金丧葬费

2025-03-28 08:34:25

1. 社会保险抚恤金丧葬费

丧葬费领取所需材料

  1、死亡注销证明(死者生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

  2、企业退休人员死亡申报表(社保所提供,死亡待遇领取人要与领取人身份证一致,社保所提供的证明必须注明领取待遇者及其死亡者的关系);

  3、火化证(由民政局或殡仪馆提供),非火化区的,由民政办出具非火化区证明;四是领取人的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退休人员丧葬费领取流程

  1、带上户口本,死者身份证,医保两证一卡,火化大厅开具的三张收据到死者单位调档。

  2、如死者档案不在原单位,原单位会根据你所提供的单据给你办理一个绿色调档证,同时,将留下三张收据中的一张收据。你可持绿色调档证到所在地区的劳动就业局(部门)的档案室调个人档案。

  3、如子女办理调档,得先让死者配偶写出委托书。拿着死者的火化证、盖有印单的收据、个人档案、身份证到社会保险公司专门办理丧葬的办公室结算一次性的丧葬补助。

  4、工作人员会根据你提供的个人档案里的工资数据与电脑里的数据进行核对,核对后打出四张表,其中一张存放在档案里,另外三张再送到社会保险公司进行结算。

  5、工作人员会告之你在办理完后的一个月后,全部丧葬费打到死者的工资卡中。

2. 社会保险抚恤金丧葬费怎么领

用人单位/死亡员工家属准备材料,填写《市企业参保人员非因工或退休后死亡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申报表》,提交申请;

养老保险窗口审查材料;

养老保险窗口受理并核定待遇,开具《市企业参保员工非因工或退休后死亡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待遇决定书》;

3. 社会保险抚恤金丧葬费怎么领取

职工死亡的,家属向社保局申请抚恤金后,社保局应该发放抚恤金。社保的抚恤金发放时间,并无明文规定,不过行政机关应该注重效率。只要申请抚恤金的资金齐全,达到抚恤金发放条件,就应该及时发放。

社保的抚恤金发放标准及流程:

(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和计发办法,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民发[2007]64号)的规定执行。

(二)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6号)的规定,参加统筹地区工伤保险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因公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按当地工伤保险规定执行。

(三)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属于病故的,一次性抚恤待遇仍按当地规定执行。

(四)除上述情形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从2004年10月1日起调整为:因公牺牲为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病故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烈士的抚恤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所需经费按原渠道解决。

1、因工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20个月基本工资;

2、因病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10个月基本工资;

3、丧葬费标准:因病4000元;因工(公)5000元;

4、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非农户一人月补助210元;二人以上的每人月补助190元;农业户口一人月170;二人以上的每人月150元。

5、对上述对象中,确定因工死亡的遗属增发65元,抗日战争的增80元(不含配偶);红军的(不含配偶);增发100元遗属系孤独一人的可增发70元。

4. 社保的抚恤金和丧葬费是多少

计发标准为:当地上一年度(或前12个月)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由逝者直系亲属领取,如没有直系亲属,则视情况由组织安葬的人或组织领取,需要开具相关证明。丧葬费是统一的,只随时间和地区不同有所变化,不受逝者年龄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举个例子,若某地区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那么该地区2019年的丧葬费就统一按24000元计发。丧葬费实行“少不退、多不补”原则,即家属实际安葬逝者所花费的金额多于领取安葬费,也是没有额外补贴的。

二、丧葬费领取所需材料

1、死亡注销证明(死者生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

2、企业退休人员死亡申报表(社保所提供,死亡待遇领取人要与领取人身份证一致,社保所提供的证明必须注明领取待遇者及其死亡者的关系);

3、火化证(由民政局或殡仪馆提供),非火化区的,由民政办出具非火化区证明;四是领取人的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5. 社会保险抚恤金丧葬费是多少

一、丧葬费计算标准

企业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待遇:

(一)丧葬补助费和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救济费,分别按本市上一年度3个月和10个月社会平均工资一次性发给。

(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每人每月按当地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以及物价补贴之和发给。

(三)供养直系亲属孤身一人的,其每月领取的生活救济费,按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200%发给。

二、丧葬费领取所需材料

1、死亡注销证明(死者生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

2、企业退休人员死亡申报表(社保所提供,死亡待遇领取人要与领取人身份证一致,社保所提供的证明必须注明领取待遇者及其死亡者的关系);

3、火化证(由民政局或殡仪馆提供),非火化区的,由民政办出具非火化区证明;四是领取人的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三、退休人员丧葬费领取流程

1、带上户口本,死者身份证,医保两证一卡(卡要全部消费掉,卡交上去,就不发回来了),火化大厅开据的三张收据到死者单位调档。

2、如死者档案不在原单位,原单位会根据你所提供的单据给你办理一个绿色调档证,同时,将留下三张收据中的一张收据。你可持绿色调档证到所在地区的劳动就业局(部门)的档案室调个人档案。

3、如子女办理调档,得先让死者配偶写出委托书,才能办理,其中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会让你将死者的户身份证、火化收据复印交予档案室。调出死者档案后,此时,你的手中还剩下两张收据。其中一张自己保存,拿着最后一张收据(火化收据)到死者所在的社区,让社区主任在收据背面盖上所在社区的圆印章。你可以拿着死者的火化证、盖有印单的收据、个人档案、身份证到社会保险公司专门的办理丧葬的办公室结算一次性的丧葬补助。

4、工作人员会根据你提供的个人档案里的工资数据与电脑里的数据进行核对,核对后打出四张表,表的内容为丧葬费400元(地区略有不同)加上10个月的工资。办理该事的人会在四张表上盖上个人名章,后到社保大厅结算处进行复核后,再盖上复核的工作人员的个人名章,尔后再回到先盖章的地方让部门主管领导再盖上个人名章。办理完后,归还个人档案到劳动部门,归还档案后,让档案部门在四张表上再盖上圆印章,此时表有有三个个人名章和一个圆印章。其中一张存放在档案里,另处三张再送到社会保险公司进行结算。

5、工作人员会告之你在办理完后的一个月后,全部丧葬费打到死者的工资卡中(注:当月工资正常发放)。

6. 职工抚恤金丧葬费

根据当前的法律规定是,员工到了退休年龄的可以依法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要是退休人员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接着去领取抚恤金和丧葬费,不过实践中想要领取这些费用的话需要按照法定程序。

退休人员丧葬费和抚恤金的领取需要按照下面的步骤领取:

1、领取的条件

满足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即属于在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死亡的情况。

2、领取的材料

(1)需要备好退休人员《遗体火化证明》正本及复印件一份;

(2)去公安部门出具死亡证明或户口注销证明或是去医院出具《医学死亡证明》,接着提供这些证明的正本及复印件一份;

(3)退休人员的直系亲属本人的身份证及复印件;

3、领取的地点

各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局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养老保险科

4、办理的程序

(1)离退休人员的单位或死者直系亲属,直接携带所需的资料到各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局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养老保险科前台办理;

(2)提交相关材料之后,养老保险丧葬费、抚恤金将于办理次月下拨到死者生前领取退休金存折的帐户上。

5、办理的时限

即到即办,但前提是准备好材料文件。

6、注意的事项

(1)一般办理时间为当月的1-20日;

(2)抚恤金、丧葬费的发放标准分别为3个月(即共6个月)所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3)转城退休人员死亡的,那么就其直系亲属携带所需的资料到户籍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办理。

另外,退休人员丧葬费为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个月数额,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救济费标准为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10个月数额。

7. 社保丧葬费和抚恤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8. 社保中的丧葬抚恤金

法律分析:社保缴纳人生前所缴纳的社保费用,个人账户部分可以全部返还。同时,死亡前的有关医疗费用可以按规定进行报销。交社保人死后其继承人或者其供养的亲属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一是社保缴纳人的个人帐户积累余额,二是丧葬补助费:是其死亡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三是一次性抚恤金:供养亲属为1人、2人、3人及3人以上的,分别按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倍、9倍、12倍一次性支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四条 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9. 社保安葬费抚恤金

1、企业职工丧葬补助金标准

从2021年9月1日开始,丧葬补助金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按照参保人员死亡时本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来计发。

计发办法是各省都一样的,都是2个月死亡时本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由于每个省份的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并不一致,有高有低,参差不齐,所以,实际上每个省份的丧葬补助金的金额也是有多有少。

目前,31个省份的2020年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都已经出炉,因此,可以计算出2021年31省份的丧葬补助金新标准。其中,所有省份的新丧葬补助金标准都在5000元以上,上海水平最高,达到了12740元。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适用于2021年9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之间去世的参保人员的标准。2022年以后,都要依据上年度的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进行计算,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了,每年丧葬补助金也会跟着一起提高。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标准

目前,一些省份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多数是发放一定月数的基础养老金。

比如,从2022年开始,河南正式施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制度,按照12个月省定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108元发放,每人1296元。

同理,基础养老金上调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标准也会进行更新上调。

领取丧葬补助金的条件

要想领取丧葬补助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

只有参保人员的家属才能领取,没有参保就无法领取,这是前提,因为钱是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的,不会给非参保人员发放遗属待遇。

2、因病或非因工死亡。

到哪里领取丧葬补助金?

除了丧葬补助金,还会有抚恤金,这两笔钱都是去当地社保经办机构领取的。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去当地的社保局,或者去当地的政务服务大厅的社保窗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在当地乡镇社保所办理。

需要的材料包括身份证、死亡证明、与死者关系证明、户籍注销证明或火化证明、银行卡等。

10. 社保丧葬费抚恤金最新规定

丧葬费2021年9月1日最新标准是家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直系亲属一次性救济费、供养直系亲属生活救济费(遗属费)等三项待遇。其中,供养直系亲属生活救济费,符合规定条件的供养直系亲属每月领取的生活救济费按企业所在地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

企业职工,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因病或者因工死亡的,家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丧葬补助金,丧葬补助金新标准,是按照上一年度当地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一次性抚恤金,2021年9月1日后去世的企业退休人员,以去世时本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根据在职缴费年限和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数来确定发放月数。

具体计算方式根据缴费年限来定最高发放月数,最低9个月,缴费15年以上的,每多缴费一年,多发一个月,上限最高24个月。根据领取基本养老金年数扣减,每多领一年,减少一个月,但是依然保底9个月;若是老人的个人养老金没有领取完,遗属就能继承余额,并申请领走。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及网友投稿,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谢谢您的合作。
版权所有:五学知识网 Copyright © 2015-2025 www.z8000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