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五种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
一、下蚀(侵蚀河床):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
二、侧蚀(侵蚀阶地、谷地):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
三、溯源侵蚀: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
四、洪积-冲积: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就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五、河漫滩: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继续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六、三角洲:
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扩展资料:
河流的分类:一般分为山区(包括高原)河流和平原河流两类。
1、山区河流为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地和高原的河流。
2、山区河流以侵蚀下切作用为主,其地貌主要是水流侵蚀与河谷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在塑造山区河流地貌上有重要作用;旁向侵蚀一般不显著,两岸岩石道风化作用和坡面径流对河谷的横向拓宽有极为重要影响;河流堆积作用极为微弱。
3、山区河流地貌的特征:①河谷断面形态往往发发育为“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 两岸谷坡陡峻,坡面呈直线形或曲线形;河谷内会出现一级或多级河流阶地,一般较为狭窄,级数较少;②谷底与谷坡之间常无明显的界线,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也常无明显的分界线。
4、平原河流是流经地势平坦地区的河流。平原本身主要由水流挟带来的大量物质堆积而成,其后由于气候变化或构造上升运动原因,河流微微切入原来的堆积层,形成开阔的河谷,在谷坡上常留下堆积阶地的痕迹。
5、河流的堆积作用在河口段形成三角洲,三角洲不断延伸扩大,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6、平原河流的特点如下:①河谷中具有较厚的冲积层,可达几米或几百米;②河谷中多发育有完好的河漫滩,谷坡较平缓(除局部狭窄河谷外),谷底与谷坡一般没有明显分界,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仍有明显分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
(1) 上游山高谷深,高低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2)河谷上部水流速快,流量大;河谷中部水速水量适中;河谷下部水速慢,水量小。
(3)上部以下蚀为主;中部下蚀、侧蚀均有,侧蚀影响较大;下部以侧蚀为主。
(4)上部向下侵蚀,地形起伏大,山高谷深;中部向两侧侵蚀,并出现连续河湾;下部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阔宽。
侵蚀循环理论解释河流地貌的发育
侵蚀循环学说是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于1884~1899年间提出的一种地形发育理论。
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如何演化?
假定某一地区的原始地貌是一个简单的平原,这个平原经地壳运动而被抬升,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转变为稳定。在这样的条件下,流水为主的作用将使地貌按如下模式发展。
(1)幼年期阶段
河流循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图8—19A)。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后来,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此后,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图8—19B、C)。
(2)壮年阶段
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图8—19D)。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这时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壮年期阶段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图8—19E)。
(3)老年期阶段
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称为侵蚀残丘。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图8—19F)。例如我国江苏北部的徐州一带,安徽滁县以北张八岭一带都可见到第三纪形成的准平原的残迹。
上述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简化模式。其实流水地貌的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与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b.地壳运动的方向和强度是经常变化的;c.河流地貌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d.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e.地貌发育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发展的变异等。
河流地貌的类型有哪一些
平面形态分类
即按河型分类,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游荡型.(见河床地貌)
河型动态分类
分河流为稳定和不稳定,或相对稳定和游荡两大类,然后再按平面形态分为顺直、弯曲、分汊等.按地区分类
一般分为山区(包括高原)河流和平原河流两类,这是最常用的分类.
平原河流的特点如下:①河谷中具有较厚的冲积层,可达几米或几百米;②河谷中多发育有完好的河漫滩,谷坡较平缓(除局部狭窄河谷外),谷底与谷坡一般没有明显分界,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仍有明显分界;③河床断面多为U”或宽W”字形(图2),较为宽浅;④河岸形态比较规则,但易变化;⑤河流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的曲线,比降较小;⑥河型依所处的自然条件发展成为顺直、弯曲、分汊、游荡等河型,它们之间可因条件变化而发生转化,这在山区河流是少见的;⑦河床中形成许多微地貌形态,如沙波等.
平原河流是流经地势平坦地区的河流.平原本身主要由水流挟带来的大量物质堆积而成,其后由于气候变化或构造上升运动原因,河流微微切入原来的堆积层,形成开阔的河谷,在谷坡上常留下堆积阶地的痕迹.河流的堆积作用在河口段形成三角洲,三角洲不断延伸扩大,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山区河流地貌的特征:①河谷断面形态往往发育为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图1),两岸谷坡陡峻,坡面呈直线形或曲线形;河谷内会出现一级或多级河流阶地,一般较为狭窄,级数较少;②谷底与谷坡之间常无明显的界限,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也常无明显的分界线;③两岸和河心常有坚石突出,岸线极不规则,并常有深切河曲发育;④河流纵剖面较陡峻,形式很不规则,急滩深槽上下交错,常呈阶梯状曲线,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陡坡跌水或瀑布.山区河流一般不利于航行,但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高原河流地貌的特征与山区河流稍有不同:①河床切割不深;②谷底保留着原始地面的宽谷形态,有明显的河谷底部,宽谷两侧谷坡坡度较缓,谷底宽度达几公里或者更宽;③现代河床宽达数百米,流路散乱,改道频繁;④河型以自由弯曲与分汊河型为主.